第44期:在线传感器在室内空气污染和呼吸暴露研究中的运用和思考

分类: 菲兰学术

2024年12月7日上午,由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室内环境与健康分会主办、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室内环境与健康分会青年委员会承办、室内空气质量评价与控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和清华大学生态规划与绿色建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协办的“菲兰建筑环境与健康系列学术论坛”第四十四期线上学术论坛成功举办,近两百名师生通过腾讯会议和微信视频号参加了本期学术论坛。

第四十四期学术论坛特邀昆明理工大学杜伟教授做线上学术报告,主题为《在线传感器在室内空气污染和呼吸暴露研究中的运用和思考》。杜教授首先分享了他的学习与工作经历,重点介绍了其在生物质利用的环境与健康效应方面的研究成果,研究主要聚焦于生物质燃烧导致的气候与环境效应及其对健康的危害,尤其关注在线传感器在监测和分析室内空气污染中的应用。杜教授详细介绍了使用在线传感器进行的一系列研究,包括生物质燃烧污染物的排放特征分析、中国城乡居民室内空气污染及暴露特征的关键影响因素识别,以及室内空气污染及暴露的动态变化特征研究。这些研究展示了在线传感器在高时间分辨率监测室内空气质量方面的独特优势,能够更精准地评估和防控空气污染。

杜教授强调了室内空气污染的严重性,指出每年在中国约有100万人因室内外空气污染而过早死亡。相比室外,城市地区的室内空气污染普遍更为严重。为有效防控室内空气污染,杜教授建议广泛应用在线传感器等先进监测手段,尽管目前其应用尚显不足。同时,杜教授指出,室内环境的复杂性对污染研究提出了巨大挑战,传统仪器设备成本高且使用复杂。因此,发展廉价且易用的在线传感器显得尤为重要。杜教授还提到,未来需要提升传感器的长期稳定性、抗数据漂移能力,并降低成本,以实现大规模应用。通过在线传感器数据,杜教授探讨了特殊时期(如疫情期间)的室内外空气污染变化。研究发现,疫情后厨房PM2.5浓度显著升高,而室外浓度则有所下降。此外,农村地区细颗粒物比例增加,交通工具内部的颗粒物浓度也呈现出特定的动态变化规律。在数据处理方面,杜教授提出引入机器学习和大数据分析手段,以应对在线传感器带来的海量数据挑战。他还强调了传感器安装位置和环境因素对数据准确性的影响,建议统一仪器安装高度并综合考虑多种因素,以确保监测数据的可靠性。

 

  • 服务热线:400 0510 728
  • 联系邮箱:zhangyh@freshair.online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