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期:居家适老化改造与健康老龄化
2024年10月26日上午,由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室内环境与健康分会主办、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室内环境与健康分会青年委员会承办、室内空气质量评价与控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和清华大学生态规划与绿色建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协办的“菲兰建筑环境与健康系列学术论坛”第三十八期线上学术论坛成功举办。五百余名师生通过腾讯会议和视频号直播的形式参加了本期学术论坛。

第三十八期学术论坛特邀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秦岭老师做学术报告,主题为《居家适老化改造与健康老龄化》。自21世纪以来,我国的人口老龄化现状日益明显,截至2021年我国已步入深度老龄化阶段。居家养老是我国大多数老年人的现实选择。
然而在居家养老的居住家庭环境方面,“老人住老房”的情况普遍,环境现状堪忧。居家适老化改造对老人、家庭和社会有多重积极意义。
随后秦老师介绍了我国居家适老化的实践现状和主要问题。我国先后发布了多份指导居家适老化改造的文件,北京、上海、广州等地积极响应,在未来长时间里,居家适老化改造需求持续、大量的存在,直接市场份额约为3万亿。然而适老化改造目前仍然面临缺少科学数据支撑、系统工作流程、智能工作方法等问题,实践成果难以沉淀,服务效能仍较为低下。
如何为居家适老化改造提供科学依据?秦老师基于建筑学的角度对新型人因技术在居家适老化改造中的应用场景进行了展望。新型人因技术包含动作捕捉、行为感知、步态识别、位置检测、动态仿真、深度学习、生物电测量等多种代表性技术,可用于日常生活行为观察、居家环境风险识别、改造方案合理性论证、改造作用机理探究等多个核心应用场景。秦老师进一步地对各种场景的实践案例进行了介绍。
最后,秦老师对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居家适老化改造辅助工具提升服务效能,进行了构想和初步探索。主要引入了基于计算机视觉的老年人居家风险识别工具、基于大语言模型的居家适老化需求采集工具、基于规则和案例式学习的居家适老化改造策略生成工具、基于增强显示的居家适老化改造方案展示工具、基于虚拟仿真的居家适老化改造人员实训工具等,将获取到的实践数据反馈于理论研究,再结合理论研究优化迭代辅助工具底的层逻辑,从而为居家适老化改造服务模式创新赋能。
在交流讨论环节中,与会师生积极提问,围绕针对老人身体机能退化和极端情况下的适老化改造、城乡地区适老化改造的区别、老年人的室内热环境感知差异、制约我国适老化改造发展的主要因素、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适老化改造辅助工具的使用和获取、我国适老化改造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区别等问题,与秦岭老师进行了深入交流,进一步开拓了研究思路和学术视野,与会人员纷纷表示受益良多。
会议最后,举办方再次向本期学术论坛主讲人秦岭老师和其他与会人员表示诚挚感谢,精彩的学术报告、前沿的研究成果、深入的学术探讨共同促成了本期论坛的成功举办。本期“菲兰建筑环境与健康系列学术论坛”至此圆满落幕,诚挚期待下期论坛与诸位专家学者的线上相聚,同时热烈欢迎各高校师生的与会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