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期:表面接触网络上污染物的动态传播特征
2024年11月23日上午,由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室内环境与健康分会主办、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室内环境与健康分会青年委员会承办、室内空气质量评价与控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和清华大学生态规划与绿色建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协办的“菲兰建筑环境与健康系列学术论坛”第四十二期线上学术论坛成功举办,近三百名师生通过腾讯会议和微信视频号参加了本期学术论坛

第四十二期学术论坛特邀中山大学肖胜蓝副教授做线上学术报告,主题为《表面接触网络上污染物的动态传播特征》。
肖老师首先介绍了表面接触传播途径的重要性,特别是在表面存活能力强的病原体,如非典病毒、诺如病毒和耐药性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这一途径在传播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尽管手卫生和表面清洁被认为是控制表面接触传播的有效方法,但其实际效果一直存在争议。为了深入研究表面传播机制及其防控的问题,肖老师及其团队先使用agent based simulation方法,对飞机舱和医院环境中被污染表面数量及其增长趋势进行了模拟,发现被污染表面数量随时间呈现出S型曲线增长,这一结果提示在污染扩散初期应加强清洁频率来降低增长速度。
随后,肖老师从实验角度试图去验证agent based simulation得到的结果,证实了被污染表面的数量呈现出一个logistics曲线的增长,也表明了不同类型的表面污染扩散速度存在显著差异。
随后肖老师为将研究结果迁移到医院以及其他场景中,通过理论建模研究污染控制规律,从均质网络出发,运用质量作用定律建立模型,通过微分方程模型分析,绘制相平面图研究动态行为,发现当消除率的乘积大于等于接触率的乘积时,系统稳态时污染会消失。最后肖老师强调,抑制表面传播需要更严格的清洁标准,而手卫生和表面清洁的协同干预效果会更好。
在交流讨论环节中,与会师生积极提问,围绕实验中标记粒子转移和经空气导致的表面传播等研究问题,与肖老师进行了深入交流,进一步开拓了研究思路和学术视野,与会人员纷纷表示受益良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