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9日上午,由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室内环境与健康分会主办、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室内环境与健康分会青年委员会承办、室内空气质量评价与控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和清华大学生态规划与绿色建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协办的“菲兰建筑环境与健康系列学术论坛”第四十期线上学术论坛成功举办。数百名师生通过腾讯会议和视频号直播的形式参加了本期学术论坛。

第四十期学术论坛特邀昆明理工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副教授邓诗涵做学术报告,主题为《小学教室热湿与空气环境对学生因病缺勤的关联性研究》。室内空气品质与热舒适影响着学生生理和心理状况,为了厘清中小学生建筑环境参数与学生安全、健康和成绩之间的关系,在美国中西部城市群选择了5个学区的44所中小学,涉及了3105名小学生,8436名中学生,主要统计这些学生的出勤率、学习成绩和其他环境相关参数。在环境控制方面,全部采用机械通风、无可开启外窗,而空调系统采用一次回风系统或者风机盘管+新风系统形式。以每周六天、每年3个季节的时间间隔进行实验测量,整个项目测量持续2年。在室内空气品质和热舒适参数方面,得到了温度、湿度、黑球温度、CO2浓度、甲醛浓度和颗粒物浓度年平均值,并依照CO2浓度极值计算了通风量,对比了室内环境参数的季节差异性。为了将小学室内环境参数与因病缺勤进行关联性研究,与参与学校沟通后,取得无个人敏感信息的出勤率数据,并与健康状况等相关的缺勤记录为疾病相关缺勤(IRA)。利用多参数线性回归模型进行关联分析,发现每1L/s人的新风量增加,可以减少5.59天因病缺勤,对应0.15%的出勤率增加;而每1μg/m3的室内PM2.5增加,可增加7.37天因病缺勤,对应0.19%的出勤率降低。
研究结论指出,对于机械通风、无可开启外窗的室内环境,通风同样会带来室外污染物,控制室内PM2.5与提升通风量需要同时考虑;研究中低于5 μg/m3的室内PM2.5同样具备健康危害效应。控制室内PM2.5与提升通风量除了可以减少因病缺勤,还可能作为控制呼吸系统传染性疾病室内传播的有效手段之一。最后还介绍了其他的相关研究,如教室室内环境和学习成绩的关联研究,基于动物实验进行了颗粒物与新风功能对认知能力的验证研究,此外还选取在温和地区的人群探究短期热经历对热感觉的影响。
在交流讨论环节中,与会师生积极提问,围绕参数天赋学生率的影响及其与环境因素的影响力大小对比、促进学生学习效果的教室室内环境改造、颗粒物浓度在课上课间的波动及其影响、花粉与流感季节等对学生健康影响等问题,与邓诗涵老师进行了深入交流,进一步开拓了研究思路和学术视野,与会人员纷纷表示受益良多。
会议最后,举办方再次向本期学术论坛主讲人邓诗涵老师和其他与会人员表示诚挚感谢,精彩的学术报告、前沿的研究成果、深入的学术探讨共同促成了本期论坛的成功举办。本期“菲兰建筑环境与健康系列学术论坛”至此圆满落幕,诚挚期待下期论坛与诸位专家学者的线上相聚,同时热烈欢迎各高校师生的与会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