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期:室内外挥发性有机物来源及其健康影响
2023年9月30日上午,由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室内环境与健康分会主办、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室内环境与健康分会青年委员会承办、室内空气质量评价与控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和清华大学生态规划与绿色建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协办的“菲兰建筑环境与健康系列学术论坛”第六期线上学术论坛成功举办。论坛由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室内环境与健康分会青委会主任、清华大学刘荔副教授主持, 约30余名教师和学生参加了本期学术论坛。
第六期学术论坛特邀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博士生导师李晶做学术报告,主题为《室内外挥发性有机物来源及其健康影响》。李晶老师首先介绍了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定义及其环境影响,VOCs主要根据标准状态下的沸点、饱和蒸气压、挥发性等参数来定义,并通过衍生O3、PM2.5二次组分以及加剧温室效应等方式对环境产生影响。
然后介绍了VOCs的来源,目前VOCs包括人为来源和多种自然来源,但目前人为源VOCs排放清单仍在与观测数据和自身上存在较大差异,基于此优化编制方法提出综合校验技术,建立了一个五类四级的、涵盖250多种排放源的人为源VOCs排放清单,同时补充考虑了室内VOCs来源,对住宅建筑材料的甲醛排放量进行了估算。之后介绍了VOCs的健康影响,VOCs暴露可能会引发呼吸道疾病、心肺疾病,对中枢神经系统、消化系统以及其他众多器官和系统产生影响,其致癌性也受到关注。最后介绍了室内VOCs的健康影响,可能对人体健康产生影响的室内VOCs来源包括木质家具、烹饪以及空气清新剂、熏香、焚香等。
为展开室内VOCs暴露对儿童青少年影响研究,选取了北京市9所小学对学生进行基线体检、生物样本收集以及问卷调查,并跟进体检和家庭空气质量检测,最后将观测到的污染物浓度与抑郁量表、心脏代谢危险因素相关联。
在交流讨论环节中,与会师生积极提问,围绕设计VOCs暴露健康效应评估实验时的生物样本选择和样本量设置、个体暴露差异、室外大气VOCs暴露数据获取、室内VOCs的在线检测等问题,与李晶老师进行了深入交流,进一步开拓了研究思路和学术视野,与会人员纷纷表示受益良多。
会议最后,举办方再次向本期学术论坛主讲人李晶老师和与会人员表示诚挚感谢,精彩的学术报告、前沿的研究成果、深入的学术探讨共同促成了本期论坛的成功举办。本期“菲兰建筑环境与健康系列学术论坛”至此圆满落幕,诚挚期待下期论坛与诸位专家学者的线上相聚,同时热烈欢迎各高校师生的与会交流!
推荐文章
-
2025年1月11日上午,由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室内环境与健康分会主办、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室内环境与健康分会青年委员会承办、室内空气质量评价与控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和清华大学生态规划与绿色建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协办的“菲兰建筑环境与健康系列学术论坛”第四十九期线上学术论坛成功举办。 在第四十九期学术论坛上,武汉大学的向浩教授作了题为《大气臭氧污染的健康效应及机制研究》的线上学术报告。在报告中,向浩教授首先介绍了大气臭氧污染的现状。他指出,虽然高空平流层的臭氧对地球具有保护作用,但对流层的臭氧污染却是一个严重的环境问题。臭氧的生成主要来源于可挥发性有机物和氮氧化物的光化学反应,全球范围内臭氧污染普遍存在,尤其是在中国,臭氧浓度较高。尽管国家实施了“大气十条”等政策以降低PM2.5污染,但臭氧污染问题却日益严重。向教授详细阐述了臭氧污染对人体多系统的影响。研究表明,臭氧污染不仅对呼吸系统有直接影响,还对神经系统、泌尿系统、心血管系统和代谢系统产生不同程度的危害。短期臭氧暴露可增加胰岛素抵抗水平...
-
2025年1月4日上午,由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室内环境与健康分会主办、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室内环境与健康分会青年委员会承办、室内空气质量评价与控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和清华大学生态规划与绿色建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协办的“菲兰建筑环境与健康系列学术论坛”第四十八期线上学术论坛成功举办。七百余名教师和学生通过腾讯会议和微信视频号参与了本期学术论坛。 第四十八期学术论坛特邀同济大学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助理教授曾令杰做学术报告,主题为《工业散发污染的节能捕集与高效收集》。我国的工业能耗及制造业排放占社会65~70%,然而工业生产伴随着颗粒物和有害气体的释放,污染物暴露直接或间接地带来了严重的职业健康风险。选用合理的通风模式并做好个体防护是减少人员污染暴露的常用方法,曾老师进一步介绍了全面通风、局部排风和新型局部通风技术,并指出探索从“源”到“汇”的新途径、最小化气流“卷吸”是当下新型高效局部通风技术的研究方向。在引入间歇性动态污染源散发特征及其与通风关系的相关研究后,曾老师介绍了课题组...
-
2024年12月28日上午,由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室内环境与健康分会主办、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室内环境与健康分会青年委员会承办、室内空气质量评价与控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和清华大学生态规划与绿色建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协办的“菲兰建筑环境与健康系列学术论坛”第四十七期线上学术论坛成功举办,近三百名教师和学生通过腾讯会议参加了本期学术论坛。 在第四十七期学术论坛上,中国医学科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的李婷教授作了题为《深层组织的无创光学监测与治疗》的线上学术报告。李老师首先介绍了深层组织无创光学检测与治疗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强调尽管光学技术在医疗健康领域取得了诸多突破,但由于人体组织复杂性和光的散射特性,深层组织的光学监测和调控仍面临巨大挑战。为了克服这一难题,李老师团队专注于解析光在复杂组织中的传输特性,研发精准的计算平台和医疗设备,致力于将理论研究转化为临床工具。李老师随后深入讲解了光子传输建模技术及其在深层组织监测中的应用。通过四维结构模拟人体解剖特征,该技术能够精确模拟光在人体内的传播路径,提高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