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期:建筑环境中行人风流动模拟:现状与思考
2023年8月19日上午,由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室内环境与健康分会主办、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室内环境与健康分会青年委员会承办、室内空气质量评价与控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和清华大学生态规划与绿色建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协办的“菲兰建筑环境与健康系列学术论坛”第三期线上学术论坛成功举办。
论坛由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室内环境与健康分会青委会主任、清华大学刘荔副教授主持,近70余名教师和学生参加了本期学术论坛。第三期学术论坛特邀东华大学刘建麟教授做学术报告,主题为《建筑环境中行人风流动模拟:现状与思考》。刘建麟教授首先指出数值模拟技术是设计、规划和营造低碳健康的城市室外环境的重要助力。
随后介绍了风环境模拟时需考虑的核心因素、常用湍流模型特征及其取舍方法。其后进一步分析了RANS和LES的基本特征、存在的问题、常见分类模型及其选择,并概述了混合模拟、规模并行、数据驱动等新型模拟技术。最后,分享了诸多案例,例如采用RANS、LES、DES模拟单栋建筑风环境;利用DES获取建筑群内行人区域的动态通风情况;采用RNG k-epsilon模型对半开放厂房、小区内垃圾投放点等的污染扩散模拟;结合行人风舒适评价体系评估校园、口袋公园等环境内部不同位置处的行人风舒适度;计算某大厦LED屏的局部风环境等。刘建麟教授在总结与展望环节提出,RANS仍是目前的主流模拟技术,但其地位已经开始弱化;高精度非稳态模拟将获得更高的使用率,以混合LE-RANS和规模并行LES为代表的高效率模拟技术将成为LES普及前的过渡技术;研究主要提供了行人-风热环境反馈的暴露风险及舒适评价;以及数据驱动模拟规模化应用条件尚未成熟,在面对实际建筑形态时需要特别训练。
在交流讨论环节中,与会师生积极提问,围绕瞬态建筑风环境中的模拟结果校核、孔板送风复现过程模拟方法的选择、数据驱动在场景切换时的应用以及结合传感器后的风险预测等问题,与刘建麟教授进行了深入交流,进一步开拓了研究思路和学术视野,与会人员纷纷表示受益良多。
会议最后,举办方再次向本期学术论坛主讲人刘建麟教授和与会人员表示诚挚感谢,精彩的学术报告、前沿的研究成果、深入的学术探讨共同促成了本期论坛的成功举办。本期“菲兰建筑环境与健康系列学术论坛”至此圆满落幕,诚挚期待下期论坛与诸位专家学者的线上相聚,同时热烈欢迎各高校师生的与会交流!
推荐文章
-
2025年1月11日上午,由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室内环境与健康分会主办、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室内环境与健康分会青年委员会承办、室内空气质量评价与控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和清华大学生态规划与绿色建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协办的“菲兰建筑环境与健康系列学术论坛”第四十九期线上学术论坛成功举办。 在第四十九期学术论坛上,武汉大学的向浩教授作了题为《大气臭氧污染的健康效应及机制研究》的线上学术报告。在报告中,向浩教授首先介绍了大气臭氧污染的现状。他指出,虽然高空平流层的臭氧对地球具有保护作用,但对流层的臭氧污染却是一个严重的环境问题。臭氧的生成主要来源于可挥发性有机物和氮氧化物的光化学反应,全球范围内臭氧污染普遍存在,尤其是在中国,臭氧浓度较高。尽管国家实施了“大气十条”等政策以降低PM2.5污染,但臭氧污染问题却日益严重。向教授详细阐述了臭氧污染对人体多系统的影响。研究表明,臭氧污染不仅对呼吸系统有直接影响,还对神经系统、泌尿系统、心血管系统和代谢系统产生不同程度的危害。短期臭氧暴露可增加胰岛素抵抗水平...
-
2025年1月4日上午,由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室内环境与健康分会主办、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室内环境与健康分会青年委员会承办、室内空气质量评价与控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和清华大学生态规划与绿色建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协办的“菲兰建筑环境与健康系列学术论坛”第四十八期线上学术论坛成功举办。七百余名教师和学生通过腾讯会议和微信视频号参与了本期学术论坛。 第四十八期学术论坛特邀同济大学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助理教授曾令杰做学术报告,主题为《工业散发污染的节能捕集与高效收集》。我国的工业能耗及制造业排放占社会65~70%,然而工业生产伴随着颗粒物和有害气体的释放,污染物暴露直接或间接地带来了严重的职业健康风险。选用合理的通风模式并做好个体防护是减少人员污染暴露的常用方法,曾老师进一步介绍了全面通风、局部排风和新型局部通风技术,并指出探索从“源”到“汇”的新途径、最小化气流“卷吸”是当下新型高效局部通风技术的研究方向。在引入间歇性动态污染源散发特征及其与通风关系的相关研究后,曾老师介绍了课题组...
-
2024年12月28日上午,由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室内环境与健康分会主办、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室内环境与健康分会青年委员会承办、室内空气质量评价与控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和清华大学生态规划与绿色建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协办的“菲兰建筑环境与健康系列学术论坛”第四十七期线上学术论坛成功举办,近三百名教师和学生通过腾讯会议参加了本期学术论坛。 在第四十七期学术论坛上,中国医学科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的李婷教授作了题为《深层组织的无创光学监测与治疗》的线上学术报告。李老师首先介绍了深层组织无创光学检测与治疗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强调尽管光学技术在医疗健康领域取得了诸多突破,但由于人体组织复杂性和光的散射特性,深层组织的光学监测和调控仍面临巨大挑战。为了克服这一难题,李老师团队专注于解析光在复杂组织中的传输特性,研发精准的计算平台和医疗设备,致力于将理论研究转化为临床工具。李老师随后深入讲解了光子传输建模技术及其在深层组织监测中的应用。通过四维结构模拟人体解剖特征,该技术能够精确模拟光在人体内的传播路径,提高检测...